武都铝合金门窗
作者:Adam 发布时间:2024-12-11 栏目: 金融理财 0浏览
文章目录:
1、负重自强 不甘为后——甘肃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2、“绿巨人”带红古蜀道——从兰渝铁路沿线巨变看西部发展潜力3、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负重自强 不甘为后——甘肃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11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负重自强 不甘为后——甘肃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的报道。
最新出炉的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甘肃GDP增速同比增长6%,超过全国增速1.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二。这是甘肃GDP增速连续第11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9个季度处在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典型的西北内陆省份,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发展压力大。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工业、科技基础,又给甘肃以工业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甘肃抢抓机遇、负重自强、加压奋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改旧育新 重塑发展新优势
不久前,位于兰州黄河岸畔的兰州石化传来好消息——公司计划投资240多亿元实施的百万吨乙烯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集团内部审批,这一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了兰州石化现有固定资产数额,相当于再造一个兰州石化。
甘肃是近代以来西北地区最早建立近代工业的省份。“一五”期间,我国156项重点项目中的16项落户甘肃,奠定了石化、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传统产业的不足同样明显:产品以“初”字号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
经过60多年探索发展,兰州石化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每年1050万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面对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兰州石化主动提出“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减碳增绿”发展新目标,成为甘肃大中型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缩影。
目前,一批企业像兰州石化一样,积极投身甘肃省开展的“强工业”行动,向高端、智能、绿色迈进。
在“陇东煤都”平凉华亭,甘肃重点煤企华亭煤业集团建设甘肃首个年产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让“乌金”变“白金”;在全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老牌装备制造企业兰石集团推动炼化、油气钻采装备等优势产业高端化转型的同时,打造以“核氢光储”新能源装备及高端合金、纳米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品;在“铜城”白银,白银有色集团携手国内高端铜箔制造商江西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攻关4.5微米超薄铜箔材料,接入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商供应链……
在“中国镍都”金昌,金川集团镍合金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薄纯镍带材,厚度仅有0.05毫米,轻轻一撕便能撕开。这种“手撕镍”是制造新能源电池、电子仪表、医疗器材等产品的关键材料,2023年已实现量产。
看似简单的物理变化,背后却是全链条工业水准的提升。
“镍带材不仅要薄,还要保证其韧度、强度和原有的耐高温、耐腐蚀性不打折扣,这对纯镍冶炼和综合加工的每个环节都是考验。”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李羊说,“手撕镍”适应了当前高端产品小型化的趋势,让企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赛道。
据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甘肃目前在新材料领域已建立了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23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在一个个改旧育新的生动案例中,甘肃产业发展有了强劲动能。前三季度,甘肃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9%、12%,均位居全国第二,省属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增长近50%,工业经济挑大梁的作用日益凸显。
招大引强 集聚发展新动能
金秋时节,硕果丰收。2024年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甘肃)近日在兰州举行,包括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有色冶金等领域的195个、3062亿元项目签约。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本地企业的改旧育新,也离不开外来企业的有力支撑。
10月16日,在酒钢集团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电解铝车间作业。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位于嘉峪关市的酒钢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年产电解铝170万吨,是甘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加工基地。长期以来,铝液加工成铝锭后发往华东、华南地区,下游厂商需要重新熔炼后再制成各类铝合金产品,成本居高不下。
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金锁介绍,2016年起,当地引进一家铝材加工企业作为下游企业,随后又对其并购重组组建新公司。目前,这家新公司年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产品涉及6大类20多个品种,2023年产值近100亿元。
如今,嘉峪关市围绕东兴铝业已聚集了7家下游厂商,90%以上的铝液实现就地转化。2023年,当地钢铝两大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三年间年均增长10.8%。
精准引进一家关键企业,就能延伸产业链,唤醒“沉睡”的资源,激发新的活力。
甘肃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地;矿产资源富集,镍、钴、铂等1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和风能、光伏技术开发量都位居全国前列;聚集了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一院三所”、中国农科院“两所”、航天510所等科技力量……招大引强,甘肃区位优势显著,资源禀赋优越。
近年来,甘肃优选新材料、有色冶金、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14条重点产业链,通过精心搭建兰洽会、知名企业“陇上行”等平台,招大引强引头部,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前三季度,甘肃实施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4648个,到位资金6527.1亿元,增长40.7%。一批新鲜血液的输入,进一步支撑起甘肃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酒泉玉门,投资410亿元的甘肃巨化新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硅氟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该项目刷新了甘肃工业项目的投资纪录,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以上;张掖市新引进的甘肃宏泽海槿氢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满产后可年产1GW、25套绿氢电解系统,满足当地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需求,并辐射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及中亚部分国家;地处“世界黄金奶源带”的武威市,引进龙头企业武威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当地形成奶牛养殖、饲草种植、鲜奶储存加工、物流配送等超过60亿元的产业链,实现农牧产业整体跃升……
招商引资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改善。甘肃各地进一步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定西市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审批受理到核发施工许可电子证照“一站式”网上办理;天水市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陇南市出台重点产业链联链检察官制度,以“法律监督+检察服务”模式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甘肃省营商环境建设局统计,前三季度,甘肃新设立经营主体超过20万户,其中新设立企业5.4万户。
抢抓机遇 实现发展新突破
著名的胡焕庸线是公认的我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分界线,甘肃地处这条分界线西北一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甘肃打破传统认知、突破传统发展格局、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提供了巨大机遇。
甘肃发挥区位优势,全力向西向南开放。截至目前,甘肃已经开通了中亚、欧洲、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吉乌”等“四向五条”国际班列。
今年10月17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成功开行了甘肃首列中亚国际联运商品车图定班列。今年以来,兰州陆港已陆续发运33列商品车国际班列,共计9119台国产汽车驶向海外市场。图定班列的开行,将进一步吸引全国车源向兰州集聚,推动兰州汽车出口集贸中心建设。
前三季度,甘肃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2.4%,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4.6%,保持较高水平。
随着“双碳”目标深入实施,甘肃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推动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目前,甘肃已建成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9月底,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近6000万千瓦,占全省装机规模的63%,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
电力外送方面,我国首条大规模清洁能源外送通道祁韶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累计从甘肃向湖南输送电量突破1800亿千瓦时。陇电入鲁、陇电入浙工程加快建设,陇电入川工程有望年内核准开工。前三季度,甘肃外送电力436亿千瓦时,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
绿电,正在将甘肃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新的产业优势。
2021年,庆阳市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枢纽节点之一。庆阳规划建设1.7万亩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打造全国算力保障基地,推动数字经济生态从无到有、由有到优。截至10月底,庆阳已建成标准机架2.1万架,算力规模达到2.7万P,年底有望突破5万P。
在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地风电产业中主机、叶片、塔筒三大系统全面实现本地化生产,年可装机20GW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2023年,酒泉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5亿元,近3年增速均超过50%。
在新型工业化拉动下,甘肃经济社会各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文旅市场持续火爆,游客接待和旅游收入不断创新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走深走实,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甘肃,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牢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历史交汇期,持续深化改革,主动加压奋进,努力让经济社会发展成色更足。
“绿巨人”带红古蜀道——从兰渝铁路沿线巨变看西部发展潜力
新华社兰州4月25日电 题:“绿巨人”带红古蜀道——从兰渝铁路沿线巨变看西部发展潜力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李杰、张翅
“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疾驰在陇原大地,穿越黄土高原、秦巴山区、巴蜀古道,不到7个小时,便从金城兰州到达雾都重庆。
从蜀道难到蜀道畅,从绿皮车到“绿巨人”,兰渝铁路的全线通车和不断提速,见证了西部脱贫和发展驶入“快车道”,凸显了西部发展大潜力。
一脉通,蜀道不再难
“过去,我都是乘飞机出行。现在乘火车兰州到重庆不到7个小时,更加方便实惠。”长期来往于兰渝两地的旅客秦锦说,随着兰渝铁路的全线开通和不断提速,“绿巨人”成了他的出行首选。
秦锦所乘坐的“绿巨人”是兰渝铁路新近增开的复兴号动车组,其行驶的线路,是昔日天险难行的蜀道线路之一。
如今的便利,得益于无数人的坚持和努力。2008年,兰渝铁路开建。2017年9月26日,历经9年攻坚克难,打通了一个个隧道,跨越一座座桥梁,途经甘陕川渝三省一市、长达886公里的兰渝铁路全线通车,在我国西北和西南之间画出了最近的连线。
甘肃岷县、宕昌,四川苍溪、阆中、南部等市县,都因兰渝铁路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
兰渝铁路全线开通后,客运繁忙,坐火车成为沿线民众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许多火车站点“一票难求”。
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这条线路客座率在西部多条线路中位居前列。截至2019年1月31日,兰渝线共计发送旅客749.34万人,平均客座率71%。其中,“复兴号”动车发送旅客18.4万人,平均客座率93%。
“一带”牵手“一路”,打通“陆海新通道”
兰州国际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柱异常忙碌,年初刚运来了东南亚的水果和冰鲜,近期又借助“陆海新通道”向台湾发送了1100吨铝材。
得益于兰渝铁路的全线贯通,铁路货运从西北地区南下,经兰渝铁路等直达广西钦州港和防城港,形成了“陆海新通道”,打通我国西部地区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
通过兰渝铁路,西部地区形成了外向经济的大通道。“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通过兰渝线北上南下,让西部地区的电子产品、土特产、化工产品、蔬菜“走出去”,并把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冰鲜产品和欧洲的压缩机、水泥等货物“引进来”,实现了贸易多赢。
“甘肃、青海、新疆与四川、重庆的铁路客货运输不用绕行,运输距离和运行时间都大幅压缩,物流成本也显著下降。”兰州局集团货运部副主任韩立刚说,兰渝铁路全线开通以来,兰州局至成昆去向的煤炭、焦炭、钢铁、粮食装车量大幅增长。
“通过站点价格对比,从新疆运往重庆的每吨疆煤价格降幅在15元到35元。运距减少,运费降低,疆煤南下已成为常态。”新疆煤炭交易所副总经理张奎说。
兰渝铁路的开通还带动了沿线特色产品走出深山密林。甘肃陇南的橄榄油和花椒、四川苍溪的猕猴桃、南充的丝绸和桑茶等产品随着兰渝铁路走出西部,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从默默无闻到“网红地”,沿线发展步入“快车道”
穿越六盘山区和秦巴山区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兰渝铁路,将甘肃宕昌官鹅沟、四川阆中古城、重庆合川钓鱼城等美景串联起来。昔日默默无闻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如今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据了解,目前县级市四川阆中仅引进文旅项目投资就超过400亿元。
兰渝铁路的全线通车让沿线城市文旅产业焕发新生,并助力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甘肃陇南、四川广元和南充等城市2018年经济发展提速明显,旅游收入也大幅提升。统计显示,2018年,陇南市、广元市和南充市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1%、25%、26%,乡村旅游带动脱贫效果明显。
“2018年陇南电商实现了营业额翻番增长,超过40亿元,带动了苹果、花椒、核桃等多产业发展。”陇南市电子商务发展局副局长张雷雨说,“通过‘电商+扶贫’,陇南贫困人口人均增收逐年攀升,2018年人均增收810元。”
“兰渝铁路的正向效益不断辐射,见证西部脱贫加速和发展进入‘快车道’。”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魏丽莉说,“兰渝铁路开通后的显著变化也显现了西部地区发展的潜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时代机遇下,投资西部助推中国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新华社兰州8月4日电 题:以“绿色”身姿站上发展前沿——甘肃绿色转型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姜伟超、程楠
100多年前,左宗棠在这里哀叹“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随着国家一个个大布局、大战略、大规划的实施,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这片新中国扶贫开发的出发之地,正在用“绿色”谋未来,一幅幅壮美的生态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这里,是甘肃!
生态蜕变 绿色脱贫
有一种脱贫叫“蜕变”。
定西,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三成。不毛的土山、漫天的黄土和山坡上的放羊人,是人们最深的记忆。风沙吹了一年又一年,吹得人们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深。这里的人盼雨又怕雨,一毛不生的山沟遇雨就变洪水,老百姓常哀叹旱地多水灾!
而今,如果像鸟儿一样飞越黄土高原,俯瞰这里的山川丘陵,你会发现黄土高原和群山梁峁之间,不时出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林木,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绿意盎然。
借着“绿色”的东风,定西市“中国药都”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薯都”的名气越来越响。
生态蜕变,黄土地不再生长贫穷。
7月下旬,离定西市300多公里的秦巴山区深处,陇南市徽县群山滴翠,花香四溢。该县大河店镇硬湾村曾是当地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因为道路难行,诗人杜甫还曾在这里留下“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诗句。
这两年,扶贫干部组织村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发展蜂蜜产业。2000多箱蜜蜂,每箱每年可带来三四千元收入,硬湾村靠此实现了整体脱贫。
村民们对于绿色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现在大家对于树木和环境的爱护胜过金钱,因为“只有树木多、环境优,收入才能高”。
事实证明,扶贫之路和生态之路是一条路。
2018年,甘肃省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毫无例外,都是生态和小康“同步走”。
如今依托旅游扶贫,好风光、好山水渐渐成为甘肃一些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
政府顺势而为,从去年开始,甘肃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扶持50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创建206个旅游示范村,新建1万户标准农家乐。力争到2020年,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甘肃正在实现一场绿色蝶变。”5月份举办的第二届“甘肃·祁连山高峰论坛”上,许多专家表示,通过紧抓十大生态产业大发力,甘肃正在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8年,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增长6.7%;今年一季度,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占全省GDP的比例提高到21.1%,成为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支撑。
向绿,是痛定思痛后的转型。
2018年1月份,甘肃省将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发展主攻方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有了“作战图”“施工图”。
酒钢集团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是生态产业中清洁生产产业的带动性工程。酒钢能源中心热动总工程师文博告诉记者,目前,酒钢集团已完成多台机组改造,减排效果明显,“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都实现了超低排放,其余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将在今年完成。”
在有限资源与消费扩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甘肃省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新兴产业已显露勃勃生机。在甘肃,循环经济让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青春,不少企业正跃跃欲试角逐新兴行业龙头。
这场生态发展“竞速”,鸣枪就是冲刺。
在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器轰鸣。这个坐落在写字楼里的“无垃圾、无废水、无污染”工厂,已是国内生产能力最强的彩色隐形眼镜生产企业之一。
甘肃省统计显示,2018年该省生产总值超过8200亿元,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较高增速。
生态发展不仅给老工业基地带来新动能,也借助新农业让昔日的戈壁荒滩绿意渐浓。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酒泉市肃州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已成为当地人的“菜篮子”“钱袋子”。
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的一座温室大棚内,农民范立德拿出手机,打开“大棚管家”手机客户端,点击“卷帘打开”选项,棚顶的保温布随即缓缓掀开,室内顿时凉风徐徐。
“过去,这里是一片荒滩;如今,能在石头上发家,真是没想到。”范立德说。
甘肃省计划到2025年形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面积30万亩,生产蔬菜、果品、食用菌等园艺作物250万吨,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力争把河西走廊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西菜东调等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
今年4月,一批产自甘肃的建材、苹果和来自东部省份的服装鞋帽等产品在甘肃兰州集结后,乘坐南亚国际班列运往尼泊尔。
全长近7000公里的陆上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甘肃省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黄金段,与中亚、欧洲、南亚、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向西、向南开放速度不断加快,丝路古道迎来多向开放繁荣。
向南开放的通道不止如此。2017年9月,兰渝铁路开通,西部地区货物沿该条铁路向南经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区市,形成了贸易最便捷的“陆海新通道”。
2017年以来,甘肃省已经发运“陆海新通道”班列30多列,大西北的铝材、洋葱等不断“南下”,东南亚地区的冰鲜产品和热带水果随之“北上”,丰富了西北地区人们的餐桌。
目前,甘肃省已经建成兰州、武威国际陆港以及兰州、敦煌国际空港,天水国际陆港、嘉峪关国际空港也在规划建设中,甘肃省“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开放平台逐渐形成,推动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不断“引进来、走出去”。
兰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额达47.8亿元,同比增长6%,成为甘肃省外贸增长新亮点。频繁的经贸往来,带动了甘肃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文、医学、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密切交流。
兰州新区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借助“一带一路”东风正在快速崛起。目前建成综合保税区、中川国际航空港、中川铁路口岸等多个对外开放平台,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为基础的立体交通枢纽体系,并列入全国第二批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通道优势进一步凸显。向西,面向中亚、西亚等地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和人文交流基地领先起航;向南,与东南亚“一路”与“一带”的联通越发紧密。截至2018年底,甘肃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94.7亿元,增长21%,增速比上年提高44.9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22.9%。
甘肃以区位优势构建大开放新格局,正在从内陆腹地走到开放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