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维修铝合金门窗电话号码
作者:Rose 发布时间:2024-12-11 栏目: 财经知识 0浏览
文章目录:
1、“颜值”变现产值 官鹅沟里日子美2、康县阳坝村:一条老街带动蝶变之翼3、寻找新的门窗进入历史
“颜值”变现产值 官鹅沟里日子美
初冬,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还没褪去深秋的彩衣。在官鹅沟国家5A级景区,红叶和绿草点缀着山川,如飘带般的河流缠绕在山间,倒映着远处的雪山。特色村落依山傍水,一条条栈道陪伴着静谧的山野,迎接来自远方的旅客。
外地游客李国栋驱车来到官鹅沟大景区领略初冬的美景。李国栋说:“这里的风光独特,既有高原雪山的雄伟,也有层林尽染的浪漫,大景区内还有特色民宿,推开门窗就是绿水青山,值得再来一次。”
宕昌县城关镇立界村党支部书记杨昊见证了官鹅沟大景区十年来的发展,也从大景区的变化中受益。
立界村位于官鹅沟大景区内,全村共120户480余人。杨昊记得,十年前,官鹅沟大景区虽风景如画,“颜值”很高,但藏在深闺人未识。那时,大景区内的步道、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几乎没有农家乐,游客接待能力很弱。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官鹅沟大景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立界村也由此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
官鹅沟大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罗刚介绍,近年来,宕昌县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幅提升改造,先后实施了污水管网、特色游步道、星级旅游厕所等重大项目建设,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玻璃桥、客运索道、度假酒店等,提升了景区“硬”实力。
随着大景区建设的稳步推进,立界村路顺了,景美了,游客也多了起来。曾在外闯荡过的杨昊返乡带领村民吃上“旅游饭”:抱团开民宿,销售土特产,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眼瞅着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外务工的村民张贵江也从广东返乡,建起民宿。2023年,张贵江靠着经营民宿,当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过去,我在电子厂打工,一年下来省吃俭用也攒不下几万元。”
这是11月18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立界村拍摄的民宿和农家乐集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如今,官鹅沟大景区的提升和改造带动了立界村等9个大景区内的村子发展。乡村旅游逐渐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村子充满活力。
杨昊说,目前全村共有近200人从事民宿经营等旅游产业,其中40岁以下的民宿经营者有76人。“很多年轻人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地方,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年轻人越多,村子干事创业的气氛越浓。”
漫步立界村,整洁的房屋、干净的栈道、年轻的村民、清新的空气,无不透露出勃勃生机与朝气。(记者张文静、王俊杰、郎兵兵)
康县阳坝村:一条老街带动蝶变之翼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随着疫情阴霾逐渐散去,甘肃乡村充满自然气息、绽放万般的风情,一定会成为游客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的首选之地,成为引领文旅业复苏升温的最美风景。
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秀丽的人文景观以及丰富的绿色山野产品,使得陇南康县阳坝镇作为当地标志性的国家4A级景区早已是闻名遐迩,游人来这里,主要游览的是梅园沟,它是著名的风景区,内有月牙潭、天鹅湖、海棠谷等景点,山光水色,秀美异常。
五一小长假期间,以“游阳坝美景,品特色美食”为主题,康县阳坝镇乡村旅游暨美食节在阳坝镇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游玩。美食节的主会场就在一条风味独特的老街上,老街,就像四川那些经典的古镇,街道两边店铺的木质门窗散发着温暖的气息,由大小商铺和农家客栈、农家饭馆等组成,数十家风格各异的特产、首饰、日常消费用品商家集聚于此,农家客栈、农家乐、土特产直销店、小吃店依次排开。
来到这条街,实际上就来到了阳坝镇的阳坝村。
阳坝村在2015年曾获“寻梦·中国最美村镇——产业富裕奖”,2016年斩获第二届“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阳坝村依托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机遇,建成镇级电子商务中心和阳坝村电子商务示范点,既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又广泛宣传了古镇旅游,真正实现了古镇开发与现代网络的有机融合。游客在这里既能品尝地道的康县美食小吃,欣赏独具特色的男嫁女娶婚俗表演,还能领略清新的山水美景,采购到原生态的茶叶、天麻等山珍土产。
文 / 图 刘小雷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监制:杨余庆 责编:杨小艾
编辑:赵凌凤
来源:新华号 陇南发布
寻找新的门窗进入历史
■刘忆斯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多变且不稳定的世界,以往习惯性的观念和处理方法似乎渐渐失效,让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判断屡屡受挫。所以,无论对历史也罢,对现实也罢,我们都亟须找到全新的观察角度与切入之法。
意大利史学理论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话也可以这样说:一切当代史也都是历史,至少是历史的开端。在开端之处,我们理应找到新的、对的、适当的门窗。本文推荐的这几本书,均为2022年出版,作者皆是华人学者,他们研究的领域大相径庭,然而却都给我们看历史、看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与入口。
对特别人群与历史现场进行重构
前些年,国内历史研究者多以政治史、制度史为重,关心的多是当时政府的核心人物。这也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历史著作的“主角”都是帝王将相或者先驱伟人。
此后,国内历史学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经济史为中心。再之后,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巨大影响,民生百态和大众心理成为历史研究热潮,不但大量社会学科的知识、研究方法被引入历史学,而且历史书的C位也越来越多让渡给某群甚至某个无名之辈。
这类书中,赵世瑜先生的《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今年我个人最喜欢,也最想推荐给大家的一本。本书借苏州太湖洞庭地区至今仍保有的“抬猛将”习俗,讲述了跨越千年的江南水上人的上岸史,梳理出一条新的叙述江南史的脉络。赵世瑜称这本书是一本田野行记、读书笔记,或是天马行空的历史随感,其实读者能从中读出作者广博的学识以及跨学科能力,如对历史上江南水上人商业之道的剖析,作者给出了“离散社会”和“合伙制社会”两个概念,既新鲜独特,又贴近今日现实。
《猛将还乡》除了有精彩的叙述和推断,还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讨论的学术话题,不但针对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也涉及政治史和经济史。读此书,如同由一个入口进入了纷繁复杂、规模巨大的历史宫殿群。不由得联想到《马丁·盖尔归来》,赵世瑜也承认娜塔莉·戴维斯的这部微观史学名著给自己写《猛将还乡》以灵感,让自己讲的中国故事更加清晰、亲切、有温度,而历史中的“刘猛将”也能像马丁·盖尔一样穿越迷雾,衣锦还乡。
和《猛将还乡》一样,《秘密社会的秘密:清代的天地会与哥老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一本结合田野与文献,对特别人群与历史现场进行重构的著作。两位作者贺喜与科大卫更像“历史侦探”,更有问题意识和解密兴趣。本书篇幅虽不大,但能始终抓人眼球,让读者保持高频的思想激荡,这不仅因为我们能从自己过往的阅读中找到大量“秘密社会”的对应点,甚至亲身经历亦有所参照,正如作者所提出的“秘密也可以缔造社会关系”。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宗法社会,而宗法社会的基础就是血缘关系。通过与血缘的对比,作者发现了秘密社会的“秘密”——秘密具有血缘之于宗族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秘密社会之所以形成,个中的秘密就是秘密本身。作者进而论述,秘密既有血缘的共有性和排他性,又有血缘的传承性,秘密可以通过组织、礼仪和符号进行扩展和传递,这些手段如同一条长链,将信奉秘密的人链接起来,进而形成社会。另外,本书还有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秘密社会自身的媒介属性。作者认为秘密社会的历史本身是通过仪式、文本、政府、移民、媒体形成的渠道进行传播并进一步成型的——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观看历史的视角。
换一种角度和思路重读历史
说到今年的微观史、个人史出版,罗新先生的《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无疑是年度大热。用李开元关于历史学的“三个世界”论来看,这本书原本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即根据史料所撰写),却让读者有置身历史学“第一世界”(即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之感。这当然绝非本书传主李钟儿留下的千字墓志铭那么简单,主要得益于罗新数十年魏晋南北朝研究积累的深厚学养,以及他钩联、推理历史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王钟儿个人的命运里,不但看到了南朝刘宋和拓跋北魏两国冲突竞逐的历史,更目睹了皇甫氏、文罗气、杨氏、刘阿素、张安姬、缑光姬、孟元华等被历史淹没的普通女人的生命史。这些和王钟儿一样在北魏皇宫度过“漫长余生”的女人,不仅仅是属于罗新笔下的人物,她们就是历史本身。
历史学者王笛先生近年出书颇勤,他关注的领域和研究的方法也颇广颇多,社会史、城市史、文化史、生活史和微观史皆有涉足。他的新作《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社会学入门书,侃侃而谈,门槛不高,各文独立成篇,且有问题意识,很适合青少年读者。而海外学人李孝悌先生的《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和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则恰恰相反。本书此前曾在国内出版,今年推出了修订版,集中以郑板桥、袁枚、王士禛为题的三篇文章,都以17、18世纪扬州为主场景,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别具雅趣的生活做了细部描述,从中我们可以进入到明清之际士大夫的文化生活与思想世界,了解并体悟那个时代,进而走进一部新的江南文化史。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常看常新。除了新的启示与新的发现,那些我们以往认为熟悉甚至烂熟于胸的历史,在换一种角度和思路的重读之下,认识和判断亦会发生变化。
比如读宋杰先生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只有六篇论文,虽少却精,皆是学界少有人问津或者缺乏系统研究的课题。《曹操在赤壁之役后的战略防御部署》和《孙权统治时期兵力部署与主攻方向的改变》两文,将三国中魏、吴两国的战略思想清晰呈现,魏(曹操)之“战略防御拼经济”,以及吴(孙权)之“偏安一隅不进取”,也是三国鼎立局面能维持数十年的主要原因。战争世界里,战略思想为重,战略要冲也极具意义,书中《三国蜀魏战争中的武都》和《三国战争中的陆口与蒲圻》两文,以武都与阴平之于蜀汉、陆口与蒲圻之于吴国为例进行论证,充分印证了“天时不如地利”这句古语。而全书最让我大呼过瘾的,是《从“军府”到“霸府”》一文,年初看网剧《风起陇西》,如果剧作班底和小说原作者马伯庸能早点读到这篇文章,诸葛亮之权臣的人设就更能立得住,而且,这是大量历史材料的佐证,并非戏说。
说到看剧,现在真有一些可爱的观众是看剧学史的。今年最热的古装剧当属故事发生于宋代的《梦华录》,剧中除了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古时东京城(开封)的繁华盛景,也让人很关注宋廷内部运作的模式。信息,自上古始便是施政的基础,无信息,则无行政。然而,关于古代信息的上传下达,大多数人除了在荧屏上看到某太监前去宣旨,便是快马飞报,但这些都是表象上的。读李全德先生的《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通过信息沟通与文书运行,看出宋代朝廷政治决策的运行模式,或者说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权力运作机制。让人意外的是,宋代始终致力于疏通信息来源,建立信息网络,减少信息被垄断的可能性,建立了多渠道并行且互有竞争的信息沟通机制。这些是笔者读这本书最大的发现与收获。
了解昨日历史也是对今日自己的负责
除了上面的几本书,最后还想着重谈谈两本书:一本论文集,一本讲义。先说《“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历史学家杨念群先生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杨念群详细而耐心地(仅绪论就超过40页)来解释“中国”“天下”和“大一统”这三个概念。先别急着说,这三个概念谁不知道啊,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细读并一路思将下来,三个概念的起源、流变、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力,才能一一感悟,而今日中国何以至此,以及今日国人之思想何以如此,才能得以清晰。
在历史著作越来越趋向跨学科、微观史研究、个性化写作的当下,杨念群却不为潮流和市场所动,执著并笃定地结合政治伦理与历史研究,尝试重建“眼光向上”的学问,为拓宽中国史学的解释架构做出具体的理论搭建与书写实践。此外,除了输出思想,杨念群也对时下学界一些思潮进行了剖析和评论,他特别指出:即便现在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一些读者,尤其是一些学者,仍受宋明夷夏之辩的思想影响,仍沿用简单的“汉化论”裁量历史,经常不假思索地为自己挖掘逻辑陷阱,并贸然且主动跃入其中。这虽是杨的一家之言,但我们也可以借此厘清目前学界一些思想观念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左右互搏的窘境之由来。
杨念群在《“天命”如何转移》中,也提到了葛兆光先生“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方法,而葛兆光近年来确实也在致力于历史中“文化接触”的研究,即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接受与转移,边缘对中心的影响,以及从边缘重思世界史,强调联系、互动、影响的全球史。《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商务印书馆出版)说是“亚洲史”,确切地说更多为“东亚史”(虽然书中对南海和东南亚也有涉及)。葛兆光信奉“台球撞击式的全球史”,也就是各国的历史皆非孤立,而是发展于与其他国家、区域各种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把“中国”放在这个广袤背景和区域内来讨论和分析,葛兆光希望我们借此看到更多的、单纯在中国背景下可能会模糊掉或者看不到的历史线索。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是葛兆光教学的讲义,因此非常口语化,不但化繁为简,容易理解,读者还有一种方向感和解题思路。钱锺书在《围城》里,曾讽刺一些学人拿“讲义当著作”,又拿“著作当讲义”,可我们出不到百元的书价,就能看到葛兆光的讲义,还是给博士生的讲义,不划算吗?看他每一章结尾开的书单就已经很宝贵了。
随着历史课越来越重要,连中学生都开始强调对比材料、研究论证的学习方法,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必须换个角度或者说换种方法看待历史、研读历史。王笛说研究历史就像拍电影,既要有全景,也要有中景、近景,还要有瞄准细节的特写。我们看历史需要这样立体的视角。当然,我们还需要赵世瑜这样走近历史、走入历史;需要杨念群这样对历史脉络的正本清源;还需要葛兆光提倡的“一波才动万波随”(禅宗诗歌)。我们对了解昨日历史有诉求,有要求,有追求,实际上,这也是对今日自己的负责。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