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个博士村支书,放弃舒适生活带领村民致富
作者:Nancy 发布时间:2024-12-11 栏目: 金融理财 0浏览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吉晴 通讯员胡思洁
身价超过千万,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都在旅行。这样的生活是许多人梦寐以求达到的目标,可是今年43岁的朱俊刚却主动放弃了这种让人羡慕的生活,戴起斗笠、挽起裤脚,成为了黄陂区李家集街朱铺村的党支部书记。
“我们的村支书是博士毕业呢,那学历了不得。”走在朱铺村,每当和村民聊起他们的村支书,那言语中的骄傲都让人十分羡慕。作为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朱俊刚为何愿意放弃城市中优越的生活,深入农村基层?
博士变身村支书,刚上任就立下“三条规矩”
2015年,朱俊刚接到了一通电话,李家集街临危受命希望他能回到朱铺村担任村支书,“我是从朱铺村走出来的,每年过年都会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家乡还是十分有感情。”朱俊刚向记者介绍到,但是此时他已经是一家保安公司的老板,每年的年收入超过3000万元,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如果要成为村支书这就意味着他必须将大部分的工作精力放在村里。
“当时我身边的朋友和亲人都不同意我回村担任村支书,觉得是没事找事。”此时,朱俊刚心里清楚,如果接下村支书的重担将面临一个烂摊子,“我对村子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村里的村委会基本上处于瘫痪的状态,村内的基础设施差,不少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整个村子的氛围十分萧条。”
几经思考,朱俊刚还是迎难而上,他将公司交给妻子打理,自己走马上任。但是当他来到村委会的第一天他就惊呆了:村委会的办公楼长期不开门,办公设备只有一台老式的旧电脑,而且还是摆设。朱俊刚对于村委会落后的办公方式十分惊讶,“当时村干部还用着老式手机,根本就不会线上交流问题。”
别看朱俊刚戴着眼镜,书生气十足,但是处理问题起来却毫不含糊,他自己掏腰包为村干部配备了智能手机,同时购买了新式电脑,手把手的教授村干部使用。“要想管理好村子,服务村民,我们的村委会就不能差劲。”朱俊刚为村干部立了三条规矩,“不收村民礼;办事不踢球;遇到难题不喊苦,我告诉村干部如果不想干了可以走人,但是只要带着村委会一天就要好好的办实事,不然村里的老百姓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老百姓的不理解让他私下流过泪
将村委会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好的服务村民,朱俊刚运用企业的管理经验来打造“最强”村委会,通过半年的培训,村委会里的6位村干部工作面貌发生了改变,从以前工作日见不到到现在假日上班全勤,每个人也运用自己的专长承担起了朱铺村的管理工作。
原本以为接下来的工作会顺风顺水,但是2016年村民的一次土地纠纷却让朱俊刚受到第一次打击。“那时历史遗留问题,在我们村的大盛湾有800亩的土地租给了一家企业,但是这家企业的老板突发家庭变故,他们准备临时撤走,但是由于之前没有签合同,农民的租金就收不回来了。”朱铺村副书记刘青松向记者介绍到,那时村里的干部都害怕直面村民,“那时村民的情绪比较激动,我们都害怕被骂。”刘青松回忆道当时的场景,朱俊刚将村干部喊在一起,挨个做思想工作,“他告诉我们这次困难不能退缩,只能面对。”
朱俊刚带着村委会的六个人来到大盛湾后所面对的情况也是他没有想到的,“当时30个人围着我骂,说村委会不作为,不为老百姓办事,那时候的我是百口莫辩。”对于朱俊刚来说,他遭受到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帮村民要回租金,他多次联系该企业,最后只要回原租金的60%,“不少村民还是不满意,我心里挺难过,还私下偷偷抹过眼泪。”
引进企业投资带领村民脱贫
作为一般贫困村,朱铺村2015年贫困户有37户,“想要吸引投资,首先需要改变乡村面貌。”朱俊刚多次联系黄陂区建设局,对改变朱铺村乡村道路的想法进行沟通,跑了半年的时间,朱铺村道理改善施工正式开启,将7个村湾的泥巴路全部修成了水泥路,“为了赢得村民的信任,道路施工按照连通村外道路厚10公分,村内道路8公分的标准由村民验收。”正式将权利交给了村民,朱铺村委会的公信力逐渐树立起来,“现在村委会用的每一笔资金,村里启动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后也需要公示,村委会的办事宗旨是只要是村民不愿意的项目我们就不批。”
为了彻底解决贫困,朱俊刚通过引进投资来解决土地荒废以及村民用工等问题,我们现在已经建起了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农民进行粮食干燥,能够解决30名的村民就业,同时还将建起门窗厂让年轻人学门手艺,“我希望不仅仅是暂时解决村民的困境,还希望能够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过上好日子。”
去年,黄陂区朱铺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而在今年年内,黄陂前川的一家酱菜厂也将落户朱铺村,这里未来将形成种植、制作、运输一条龙的酱菜产业链,“我们村的农田用地有2000多亩,这家酱菜厂的产能需求正好符合,村民安置定制化种植农产品能够将土地盘活,同时酱菜厂的车间内也能解决大量农民务工需求。”朱俊刚告诉记者,农民脱贫不仅仅是暂时的,他希望能够为他们打造“造血”管道,依靠村里的优势资源为农民造福。